“现在坐公交车去医院,坐着轮椅就能上下车,不需要站起来,真的方便多了。”8月16日上午,95路公交车到达共和新路闻喜路公交站后,驾驶员先放下后车门轮椅导板,随后解开轮椅安全带,与随行亲友一起将89岁的童奶奶缓缓推下车。
借助岛式站台与人行道之间的衔接坡道,童奶奶顺利进入人行道,之后,她将乘坐人行道前的无障碍电梯,转乘地铁去医院就诊。
共和新路闻喜路东侧公交站位于地铁1号线彭浦新村地铁站外,停靠公交线路多达11条,早晚高峰人流量大。此前,乘客乘车需穿越非机动车停靠区,且候车岛宽度过窄,存在安全隐患。这附近的彭浦新村街道,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45%,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。
静安区交通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彬表示,为此,上海市区交通部门调整了公交专用车道外侧辅道宽度,将候车岛从1米拓宽至1.5米。同时,对站台适老化与无障碍设施进行同步升级改造,增设人行道与岛式站台的衔接坡道,设置无障碍与婴儿车标识。
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。数据显示,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8.05万人,占户籍总人口的37.4%;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1.64万人,占户籍总人口的5.4%。
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,提升适老为老服务水平已成为迫切需求。
在上海,这样经过适老化改造的公交站台有44个,另有28个站点正在实施中,开工率达72%。上海计划年内完成100个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,实现轨道交通车站无障碍设施基本覆盖。
像95路配备了无障碍低地板的新能源公交,上海去年更新投运500辆。目前上海具备无障碍功能设施的公交车有8505辆,占比49.24%,整线配置无障碍功能设施的线路有490条。
在位于苏州河畔白玉路绿地公厕内,界面新闻注意到,不管是灯光、地板还是扶手、无障碍通道坡度等,都充分展现了适老的细节。
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公厕管理科科长宋刚表示,公厕地面采用了防滑水磨石地砖,顶光、墙面地面颜色对比都通过专门调试,不易引起老人眩晕,而马桶旁边倾斜45度、L形扶手,都高度契合老人抓握习惯。为了方便轮椅进出,公厕出入通道宽度均大于90厘米,这也高于行业通用标准。
宋刚透露,上述涉及助力行走、自主如厕等适老化标准未来或将写入指导守则,进一步复制推广。
在全市层面,上海明确2023-2025年期间,对上海全市具备改造条件的环卫公厕全部完成适老化适幼化改造。其中,2024年计划完成改造1200座,截至今年7月底,上海16个区累计完成733座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。
提到适老养老,最不能忽视的一个场所就是养老院。养老机构是市民关注度最高的养老服务工作之一,养老床位建设已连续28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。
在上海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,界面新闻了解到,该养老院与普陀中心医院开通了互联网医院,老人足不出院,就能享受线上问诊、咨询、复诊、配药服务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上海已建成“养老院+互联网医院”127家。2024年,上海将继续建设“养老院+互联网医院”不少于50家。
为解决保姆过节休假、老人出院后的短期专业护理需要、高龄失能老年人照护者短期喘息等需求,今年年初,普陀区在全市范围内首推养老机构“短托养老”服务,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就是首批提供该项服务的养老机构之一。
聚焦老年人度夏难的困境,今年7月,普陀区再次推出夏日定制“长者度夏短托服务”,让长者在养老机构用餐有营养、健康有保障、生活有陪伴。该项服务自推出以来,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,现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。
界面新闻从上海市民政局了解到,截至2023年底,上海已建成养老床位17.28万张,初步缓解了“一床难求”的刚性需求。到2025年,上海将建成不少于17.8万张养老床位。
在持续推进养老床位建设、确保总量供给的同时,上海在养老机构中持续强化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功能。
针对失能老年人群体照护需求,推进护理型床位改造,2023年末已达11万张,占养老床位总量的64%。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已连续8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,累计建成床位1.2万张,到十四五末将达到1.5万张。
Advertisements